《蠟筆小新》裡,如果問最漂亮的大姐姐是誰,大家可能都會選娜娜子。但如果問最可愛的大姐姐是誰,我覺得非林瑪麗(又叫瑪麗蓮)莫屬。
動畫裡,大家對悠哉出版社瑪麗蓮的評價千差萬別。
妮妮說:「這個人好奇怪哦。」
園長也說:「這個人怪怪的。」
小新、正南、風間幾個小男生反而覺得:這個姐姐太可愛了。
明明是只出現了2集的人物,卻引發了大家如此的議論。
第一次接觸瑪麗蓮,確實會覺得這個人怪怪的。
剛出場的瑪麗蓮是一個肇事司機的形象,她追尾了幼稚園的娃娃車。見躺在地上的小新一動不動,她驚慌失措,大哭道:「怎麼會這樣,我害死了一個小孩。天啦!怎麼辦,怎麼辦……」
得知小新只是在地上睡覺,瑪麗蓮拉起他,邊轉圈圈邊柔聲說:「既然要在馬路上睡覺,起碼該鋪個被子,要不然會感冒。」
納尼?馬路什麼時候是可以鋪被子睡覺的地方?
腦回路清奇又善良,瑪麗蓮還超級夢幻。
面對園長老大的質問:「你想對我們的娃娃車做什麼?」
瑪麗蓮滿臉尷尬,然而聰明的小腦瓜馬上就想出了辦法——安慰娃娃車。她摸著娃娃車被追尾的地方說:「痛不痛啊?痛不痛啊?對不起,對不起……我變我變我變變變,痛痛不見!」
一頓操作後,她轉過身,對著園長等人說:「你看,不痛了耶。」
多好一個姑娘,可惜是個「神經病」。
後面還有更「離譜」的。看到小新在玩火車遊戲,瑪麗蓮馬上跟了上去,還唱起了自編自導的「火車歌」;小新告訴她保護衣櫥要用除蟲劑,她蹲下身,握著小新的手激動地說:「我都沒有想到這點,謝謝你……」;看到小朋友們畫的蠟筆畫,她發自內心地誇讚,並憂傷于自己已經畫不出這麼可愛的畫了。
對小朋友充滿著愛心和尊重,對工作充滿著熱情和幹勁。對瑪麗蓮的進一步了解,讓我們恍然大悟,她分明是個保有童心、可愛又快樂的大姐姐啊!
然而松阪老師們卻受不了這種性格。妮妮說:「瑪麗蓮算什麼,大家真是幼稚,我最討厭那種裝模作樣的女森了。」
在大家心中,瑪麗蓮是一個成年人,應該有成年人的樣子:她不該保有幼兒時期對童話魔法的信仰、對花草樹木的擬人關切,還有虛心向小孩子學習的心態。這一切都不合時宜。
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指出,「兒童擁有與生俱來的坦率、理解、好奇、自發的能力,但這些能力被識字、教育、理性、自我控制和羞恥感淹沒了。」
很顯然,長大後的瑪麗蓮依舊保留著最原始、最不合時宜的純真。
與瑪麗蓮不同,長大後的我們可能並不覺得失去「用天真的想法畫出可愛的畫」這種能力有多重要,我們在乎的是「人一旦長大就很難像小時候一樣輕易獲得快樂」這件事。
為了追尋快樂,單身的年輕人可能寄希望于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或者找一個合適的人結婚。而那些結過婚仍覺得不快樂的人又會覺得:或許生個寶寶會變得快樂。
這種通過踏足未知領域妄圖收穫快樂的辦法或許有用吧。
作為一個三歲孩子的媽媽,小美經常說:「小孩子太有趣了。看著她每天都能玩的那麼開心,即使心情糟糕的我也深受感染,好像回到了童年,瞬間變得快樂起來。」
小孩確實都是快樂的天使,可是為什麼,人長大之後,成為了獨當一面的大人,卻需要通過一個小孩子來重拾快樂,大人們曾經自我創造快樂的魔法去哪兒了呢?
盧梭在《愛彌爾》中寫道:「出自造物主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手裡就全變壞了。」
在我看來,盧梭想說的是人與人關係,尤其在成年人與小孩子的互動中,小孩子會深受成年人「壞」的影響。那些成年後失去快樂的小孩,或許就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擁有消極情緒家長的影響。
不過也有例外,比如成年後依舊保持童真、快樂的小孩——瑪麗蓮,即使遇到追尾或是其他困難,天性的樂觀和可愛隨時隨地在發光。
「出自造物主的東西都是好的」,每個人原本都擁有獲得快樂的能力,只是在長大的過程中,有些人把這種能力弄丟了。
現在再看一些教育機構打著的「讓孩子獲得快樂教育」的口號,似乎已經不那麼合理了,孩子本來就是快樂天使,我們需要的是能讓成年人重拾快樂的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