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女上國中後,成績從入學的八十多名掉到了三百多名,讓父母焦慮不已。
侄女媽媽說:
「這孩子每天晚上呆在房間裡學習到半夜,連週末都沒有好好休息,怎麼成績還退步了?」
我聽完以後很意外。
因為大家眼中的侄女刻苦、努力、自覺,是別人眼中的好孩子。
有一次大家出去玩,別的小朋友都在玩,她獨自一人拿著試卷做了起來,當時引來了一片讚歎聲。
按道理來說,這樣的學習狀態,成績該越來越好才是。
侄女的這種狀態,其實是陷入了「假努力」的困境:
平時很刻苦,但是成績卻上不去。
很努力地在做一件事,還是錯誤百出。
看著很努力的孩子,卻「越學越笨」,它的背後其實是因為孩子做了很多「無用功」,偏偏父母還無法察覺。
尤其是孩子有這三種跡象,說明他正在做無用功。
01
凡事都要人催,努力變成「假把式」
有一位爸爸偷[偷.拍]下了兒子寫作業的全過程,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視訊開頭,爸爸對兒子說了一句「兒子,趕緊寫作業吧」,然後就出門了。
爸爸走了之後,兒子開始認真寫作業,但認真的狀態只維持了十幾秒,孩子就開始了小動作。
敲牆、拉門、在牆面畫畫、扭身體、扣腳、上廁所…
9分鐘的視訊,孩子真正寫作業的時間只有兩分多鐘。
這一段過于真實的視訊,讓很多父母感歎:「這就是我家的娃」。
生活中從不缺乏「三心二意」的孩子,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問題 「不自律」。
做事總愛拖拉,明明半個小時就能做完一件事,卻偏偏要花費2個小時;
能獨立完成的作業,非得父母催促和監督才能自覺。
如果孩子做一件事時很容易就被其它事吸引注意力,他的專注就變成了「假把式」。
雷軍曾說:「別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你戰略上的懶惰。」
真正的努力,從來不是比誰熬夜到更晚,比誰花的時間更多,而是找到合適的方法,拋下雜念,全身心地投入做一件事。
今年一個叫吳京泰的男孩因大學聯考優秀,成了很多人的榜樣。
吳京泰從小就不允許自己成為「懶孩子」,生活作息也非常自律。
他有自己的原則:鬧鐘響了,立馬起床,從來不賴床。
正是這種持續踏實地做好生活和學習上的每一件小事,讓他在大學聯考中發揮出色。
如果孩子總是做事拖拉,必須要人監督和催,無論他看起來多麼努力,也不過是假把式。
自律,才會讓孩子的努力開花結果。
02
總是陷入「比較」之中,孩子越來越弱
生活中,有一些孩子好勝心很強,很愛和別人比較。
在學校考試考不過別人,就會瘋狂做題;
鋼琴彈不過別人會崩潰大哭;
連早上上學比別人晚,心理都會不平衡。
這樣的孩子心裡總存有一種「我比不過別人,那我就很丟人、很糟糕」的負面心態。
他們把表面的輸贏看得太重,心理上就會變得偏激,因此往往看不到問題的本質。
他們的心裡想的可能是「為什麼他考得比我好,究竟憑什麼?」,而不是「我究竟是哪裡做得不好」。
這時候,孩子可能會越來越努力,但注意力會轉為對他人的嫉妒和不平衡,比著比著就會弱化自身的動力,卻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
愛比較的孩子,通常有兩個結果:
「贏」了,便愈加驕傲自滿,人也會越來越被動。
「輸」了,那就會變得自卑和壓抑,認為自己的辛苦付出沒有任何意義,最後慢慢扭曲自己的價值觀。
曾經看到這樣一條新聞。
一個高中男孩,以前每一次考試都是名列前茅。
但大學聯考成績出來以後,他的成績竟比同班同學低20多分。
于是男孩心生忌妒,將同學的志願偷偷篡改了。
這一改,造成的後果不可估量。
當孩子陷入了「愛比較」的困境,內心就會萌芽一種「我要贏」的勝負欲。
把輸贏看得太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就會越來越重,人也越來越弱。
03
愛「威脅」父母,讓孩子越來越被動
心理學家馬克·萊珀、大衛·格林和理查·尼斯進行了一項實驗:
他們把隨機抽取的一部分3-5歲的兒童分成兩組,要求他們認真畫畫。
一組是堅持畫畫可以贏得「優秀小玩家」的獎勵;另一組除了給他一支畫筆什麼獎勵也沒有。
起初,有獎勵那一組的孩子對畫畫的積極性更高。
然而幾周以後,有獎勵那一組的孩子已經沒有人堅持畫畫了,而沒有獎勵那一組一直在堅持畫畫。
實驗得出結論:
物質滿足能夠推動孩子一時的前進,當滿足感消失後,動力也會隨之消失。
這個實驗足以證明,父母利用「物質誘惑」來激勵孩子的行為,其實是無效的。
但很多父母卻慣用「條件式育兒」來鼓勵孩子。
鼓勵孩子本身是好事,怕就怕父母用錯誤的激勵方式,讓孩子學會了用條件「威脅」父母:
「我把作業寫完,看半個小時電視」;
「我考到了前五名,就帶我去遊樂場」;
「你不答應我,我就不寫作業」。
孩子習慣性地「威脅」父母,實際上就是在綁架父母,潛意識認為「威脅可以得到我想要的一切」。
如果此時父母妥協,只能激起孩子一時的興趣,而不能達到讓孩子持續的效果。
就好像某些孩子會說:
你不給我獎勵,你管我考多少分;
你不答應我,我就不讀書了…
滿足孩子需求換來的動力,永遠都是被動的努力,它只能短時間刺激孩子,卻不能誘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04
真正努力的孩子,是在質量上取勝
有這樣一句諺語: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孩子的優秀,「耕」的是自律和力量,收穫的是自信和自覺。
懂教育的父母,能真正利用「勤奮」讓孩子從一個普通人脫穎而出。
因此,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抓住這三個教育先機。
1)培養好習慣,讓孩子在自律中提高效率
曾有機構對數千名哈佛大學的家長做過調查,結果顯示:
72.9%的哈佛大學的父母認為,孩子非常自覺,成績不需要父母操心。
要想讓孩子自主向前,那就要培養孩子的自覺性,孩子才會在該努力的時候絕不會偷懶。
前不久一個8歲的男孩火了。
他非常自律,已經連續晨讀400天了。
說起男孩的習慣,媽媽說他小的時候也很喜歡看動畫片,媽媽為了改掉這個壞習慣,每天都會陪著男孩看書。
久而久之,男孩對讀書的興趣越來越高。
自覺的孩子更能夠在學習中集中注意力,不用提醒就會用效率去學習。
培養孩子的自律,給父母兩點建議 :榜樣和監督。
父母要用言行為孩子的自律創造良好的條件;在孩子沒有自主能力時,用規則去約束孩子。
漸漸地,孩子會自覺養成自律的習慣,他的努力也會變得更有意義。
2)肯定孩子,讓孩子找到方向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
孩子在4歲的時候就會出現爭強意識,逐漸開始爭強好勝,以此來獲得關注和大人的讚賞。
因此當孩子總是喜歡和別人比時,其實內心更渴望的是得到父母的認同。
孩子6歲開始,勝負欲會逐步增加,父母的關注和肯定是最好的認同手段。
父母只需要這兩步。
「別拿孩子和別人比較」:
給孩子正面的評價,讓孩子認識自己,讓他覺得「我不需要和任何人比,我就是獨一無二的」來激勵他前進。
幫孩子擺正輸贏的心態:
愛比較的孩子,更需要關注和陪伴,它可以弱化孩子的恐慌和自卑,去抒解孩子的負面情緒,能從父母的愛中注入力量,更能激勵他向前。
3)培養孩子的自驅力,讓孩子主動去做是關鍵
在《中國少年故事》中,陳思凝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女孩。
她的媽媽在談到教育時這樣說:
不要逼著孩子去學習,而要培養他的自主性,讓孩子自己尋找動力和錯誤,做一個教育的旁觀者。
父母的干擾和誘惑,它只會讓孩子被動地努力。
讓孩子主動向前的秘訣在于「 信任和規則」,它能充分激發孩子的自控力。
樊登老師曾經說過,他家裡的電子產品從來不上鎖,也不會想盡一切辦法阻止孩子看電視,而是給孩子制定一種規則。
他告訴孩子:「我相信你能監督好自己。」
信任,其實是讓父母把主導權交給孩子,引導他「我該怎麼做」,這會讓孩子充分被尊重。
規則,會培養孩子的邊界感,讓他明白「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也是在培養孩子的執行力。
父母作為孩子成長之路的擺渡人,既要做榜樣,又要做導航。
不要怕監督孩子,因為養好他的習慣,孩子能學會自己掌控人生;
肯定孩子的成果,給孩子內心注入力量,讓他相信「我可以」。
父母才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里程碑」,用智慧才能點亮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