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神奇的東西是什麼?
答:家長的神邏輯。
一旦發生爭執,不管孩子多麼聰明,思路多麼清晰,也永遠都會被爸媽的神邏輯懟到啞口無言。
他們總能在你想要反駁的那刻,給你來上致命一擊——
「說你就聽著,別抬杠。」
#1
玩電腦
媽媽:「小明玩電腦嗎?」
孩子:「不玩。」
媽媽:「他學習好嗎?」
孩子:「好。」
媽媽:「小明不玩電腦才學習好,你還好意思玩?」
媽媽:「小明玩電腦嗎?」
孩子:「玩。」
媽媽:「小明學習好才玩電腦,你還好意思玩?」
孩子:「不好。」
#2
逛超市
「來,想吃什麼自己選!」
「我要喝豆奶。」
「那玩意兒不好喝!而且都添加了香精的,吃了得癌,對身體不好!」
「我想吃年糕。」
「那玩意兒不好吃!我吃過了的我還能騙你嗎?」
以上重複半小時後。
「想吃啥你選嘛!」
「我很困,我想回家睡覺了。」
「好不容易帶你出來逛個超市,什麼都不買,就想回家!」
#3
打孩子
打孩子的時候,孩子哭。
「你還敢哭!」打得越來越厲害。
打孩子的時候,孩子不哭。
「嘿,不服氣是不?」打得越來越厲害。
#4
學習
同樣是一個老師教的,人家成績為啥那麼好,到你這就這麼差?
說出這句話的家長,你難道不擔心有一天孩子突然反問你一句:
「同一個公司工作,為啥別人就比你工資高?」
#5
別人家孩子
媽媽:「你看小明成績那麼好,你怎麼不學學人家?」
孩子:「你看小明父母那麼好,你怎麼不學?」
媽媽:「人家父母好,你去給別人當兒子啊?看別人要不要!」
孩子:「哦,那你把別人兒子搶來啊,看別人願不願意當你的兒子。」
媽媽:「行呀,你長大了,翅膀硬了,能飛了啊,曉得頂嘴了!」
孩子:「……」
父母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這是恨鐵不成鋼,是為孩子好。
孩子問:「你看看別人家的父母!」——這就是白眼狼,不識好歹。😬
#6
我是孩子
媽媽:「你怎麼沒洗衣服?」
孩子:「你沒喊我洗啊~」
媽媽:「這麼大人了,要有些責任感,懂得替家人分擔,別還跟孩子一樣」
孩子:「哦」
某一天,爸媽心事重重的樣子。
孩子:「爸媽,你們怎麼啦?發生什麼事了?」
媽媽:「大人的事,小孩別管」
孩子:「……」
想讓你幹活的時候,你就應該是成人,不想讓你插手的時候,你就成了孩子。
連孩子都不知道自己能在兩個身份間切換得如此迅速。
#7
戀愛
0-12歲:小屁孩一個,懂啥叫談戀愛?
13-18歲:不許談戀愛,影響大學聯考!
19-22歲:不許談戀愛,影響畢業!
23歲以後:莫挑了,再挑好的就錯過了!隔壁娃兒都生了,趕緊結婚啊!你都這麼大了,我等著抱孫子呢!
畢業前千叮嚀萬囑咐不要耍朋友,畢業後恨不得你馬上抱個娃兒領到她面前:「快,喊奶奶。」
拜託,另一半又不是大白菜,哪有那麼好找啊!
寫在最後:
我知道,所謂的神邏輯,其實是父母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
對食物的控制,是想讓孩子吃的健康;
對遊戲的控制,是不願孩子沉溺其中;
對學習的控制,是希望他將來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可是,當「控制」成為家常便飯時,「溝通」的重要性就被忽略了。
明明是真的為孩子好,一張嘴卻成了「一廂情願的強盜邏輯」。
作為「過來人」,我們的思想和文化崇尚,其實都根植于原生家庭,根植于我們的父母。
「我小時候就是在棍棒中長大的,現在不也好好的?」
「我那時候也沒跟爸媽談心交流,現在不照樣思想健全?」
所以想當然地認為這樣做才是對孩子好,但其實是誤判了「好」的定義。
不如試著把話語權交給孩子,把話筒遞給他。
孩子和父母之間,沒有不可理解的問題,重要的是對話、包容、表達。